Past Winners
歷屆得主

廖敏惠

帶我們重新認識太平洋的美麗與哀愁,發現在我們步履所不及的大洋角落,原來早有我們烙印下最深刻的足跡

~「航向海洋吧!」到了看不到邊際的大洋上,就更確定保護海洋的心意與信念。 ~

高中畢業的一次旅行,探索繽紛的海洋悸動就深深烙印在廖敏惠的心中,即使大學聯考在父母的期望下填了藥學系,但是對海洋的渴望卻絲毫沒有減低。大學四年間,廖敏惠除了參加生態保育社、攝影社等校內社團,也參加了校外的「中華鯨豚協會」,只為了有更多的機會可以親近那看似謎樣的海洋。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接觸中,她逐漸明白自己熱愛海洋的那份心,但同時也發現在熱愛的背後,存在著更深一層的好奇心與疑問。

畢業後廖敏惠聽從內心的聲音加入了「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追隨著海豚的足跡來到東台灣,每年夏天,她總是投入大半時間在海上,出海觀察與記錄鯨豚生態,擔任賞鯨船航次的解說志工。隨著更多接觸所帶來更多對海洋的好奇,讓她渴望能以更宏觀的角度來去了解海洋的面貌。廖敏惠接著進入台大海洋生物及漁業研究所就讀,開起跟著老師從台灣頭潛到台灣尾的研究生活,在這樣密集的野外研究與學術課程的激盪下,廖敏惠漸漸明白在看似美麗無暇的湛藍海水底下,其實隱藏著許多的危機,值得擔憂卻一直不曾被看到。一隻吃下塑膠垃圾而不幸喪命的信天翁,一隻被漁網纏住而無法進食的海龜,在這些看似意外的駭人故事背後,其實是我們人類有意無意間對大自然造成的迫害,長時間以來隱藏在看似美麗的大海底下。這樣的衝擊讓廖敏惠在完成碩士學位後,即使在家人及朋友的質疑下,仍決定放棄穩定的藥師工作,一頭栽進了荒野保護協會,致力於海洋保育觀念的教育與推廣。在荒野工作的這段期間,她發現環境保育的推動並非一蹴可幾,而是一場長期的革命。她也曾懷疑過,這樣的努力是不是真的能讓海洋恢復原貌,但是,每當走回海邊,看到那一片遼闊的湛藍時,所有的疑慮都消失了。

在帶領民眾認識海洋的互動與反應中,廖敏惠發現到許多民眾對於海洋是充滿陌生與恐懼的,唯有讓更多人實際貼近海洋,感受海洋的不同面貌,才會激起大家保育的願意。為了更進一步認識自己所不了解的海洋,也期待能分享更多這樣的資訊給更多的民眾,廖敏惠決定參與國際保育團體Algalita Marine Research Foundation(註一)在北太平洋垃圾渦流的探險研究,實地去探索我們步履所不及的大洋角落中,我們早已烙印下最深刻的足跡。他將隨著這個專業的海洋保育組織,實際航行在遠離人跡的大洋,觀察與記錄海洋垃圾渦流的影響,以及對於生物的危害程度,再將這些經驗及知識帶回台灣,讓更多無法親自出海的民眾了解我們無形中對這片大海所造成的影響。若不從日常生活的垃圾減量做起,再多的淨灘活動都無法改善海洋垃圾汙染問題,同時也讓台灣能夠在國際海洋守護上盡一份國際公民的責任。

海洋文學與保育學家瑞秋‧卡森曾說:「自然之美與奧祕所帶來的精神力量,是我在人生的黑暗時刻,自我安慰及釋放壓力的方式,我在這裡頭找到了足以面對混亂世界的安定力量。」廖敏惠對於海洋的熱愛及堅持,將透過這次與Algalita Marine Research Foundation的航行,帶領她航向大海的中央,儘管路途可能未知並且充滿艱辛,但憑著堅定的信念,廖敏惠帶回的寶貴經驗及知識,不僅將喚起國人對於海洋保育的重視,那片湛藍的清澈也將指日可待。

夢想計畫

透過實際的航行,向國際保育團體Algalita Marine Research Foundation學習如何乘著風揚著帆,感受海洋的生命力,並紀錄海洋的哀愁;回台灣後,與更多人分享此趟旅程,讓民眾對於海洋與世界的想像能更寬廣,並期望更多民眾愛上海洋,願意透過實際生活中的行動,一起減少台灣垃圾在太平洋垃圾板塊中的比例。

夢想紀錄短片